基于MATLAB数值仿真的激光器设计方法

武汉虹拓新技术有限公司

杨欢

基于MATLAB数值仿真的激光器设计方法

一.        简介

去年,我设计了一款再生放大激光器。基于此激光器的设计过程,我总结了一下激光器的设计方法,算是对传统方法的一种补充。希望能给设计固体激光器的朋友一些启发。

二.        传统方法

对于固体激光器的设计,包括光学设计,一般分两种:

  1. 通过类似方案修改;

  2. 直接理论开发新方案。

    本文只讨论第二种路径。

    我以前的方法,可能也是比较通用的方法,是根据g1g2图像,选取不同的区间,根据边界条件绘制直线,取直线与曲线围成的区域便是我们所求解的范围。

    典型的g1g2曲线如下图:

微信图片_20180226090152.png

 

根据一些边界条件,绘出相应的直线,如热稳腔要求dw1/df=0

易得:2g1g2-1+(g1/g2)(L1/L2)2+2g1L1/L2=0

此直线落在上图所选的区间内的线段便是所求的解。

然后根据该解使用各种公式计算相应的功率、能量、脉宽等参数,使用适当的实验进行优化便完成了激光器的设计。由于非本文重点,不再深入探讨。

对于传统的方法,有两个不足:

  1. 多以激光器工作达到平衡状态时、特例及近似为条件,总结公式计算,若为任意腔型如何计算?

  2. 对于最终输出激光的形成,难以了解详细过程,难以了解细节参数对结果的影响。

    那么对于任意的激光器腔型,如何直观的观察工作过程呢?

    即如何仿真激光脉冲在任意的谐振腔中的能量和光斑演化过程

一.        基本设计方法

由于再生放大器与普通的振荡器和多通放大器不同,种子光在再生放大器的谐振腔中往返数十圈,放大百万倍。我希望清晰地了解不同圈数时的激光器状态,故我以有限元数值仿真的方法,计算种子光在激光器中的详细演化过程。

设计逻辑如下图:

 

微信图片_20180226090159.png

 

设计过程:

  1. 根据所需激光参数和各器件损伤阈值,确定各器件处光斑大小的下限;

  2. 根据泵浦参数和泵浦功率密度要求确定增益介质处的光斑大小上限;

  3. 综合上下限,设定增益介质处的光斑大小;

  4. 根据增益介质处的光斑大小和泵浦相关参数,计算热透镜焦距,必要时可以实验测量;

  5. 综合热稳腔要求、失调灵敏度要求,设计一个谐振腔雏形(基本架构、镜片数量、器件布局等);

  6. 仿真激光初始光束在此谐振腔中的演化;

  7. 若各器件处光斑大小均收敛且满足要求值,则输出优化结果,否则自动优化谐振腔参数,重新仿真;

  8. 仿真激光初始能量在此激光器中的演化;

  9. 若输出激光参数满足要求,则获得了设计方案,否则修改初始条件,必要时更换器件,重新设计仿真。

    根据上述设计思路,编写了两个仿真程序,其中虚线框部分是“腔型仿真优化程序”,另一个为“能量演化仿真程序”。

    随后介绍下这两个程序的逻辑:

一.        腔型仿真优化程序:

基于:

        1. 高斯光束Q传播公式;

        2. ABCD传输矩阵。

功能:

  1. 根据初始参数,计算传输不同圈数、不同位置的光斑;

  2. 自动优化谐振腔,使各处光斑收敛到指定范围;

 

微信图片_20180226090206.png

 

过程分析:

  1. 根据初始光束参数确定Q传播公式,根据初始腔型参数确定ABCD传输矩阵;

  2. 计算该光束在该腔型中传播一圈变化;

  3. 若有变化,则优化初始光束重新参数仿真,至多opttimes次,一般20次以内;

  4. 若优化多次后,光束不能收敛到指定值,则优化腔型参数重新仿真;

  5. 优化完成后根据所得腔型,绘制光束在谐振腔中传播N圈的过程。

一.        能量演化仿真程序:

基于:

  1. 有限元的分析思想;

  2. 速率方程。

    功能:

  3. 仿真激光能量在通过增益介质过程中的变化;

  4. 仿真激光能量在谐振腔传播过程中的变化。

微信图片_20180226090214.png

 

过程分析:

  1. 将增益介质分成许多有限元;

  2. 根据泵浦需求和泵浦参数,设计泵浦耦合结构;

  3. 仿真泵浦光在增益介质中的演化,并计算各个有限元吸收的泵浦功率;

  4. 基于速率方程,计算吸收泵浦后,有限元的各能级反转粒子数分布;

  5. 基于速率方程,根据输入激光能量,激光和泵浦光的耦合情况,计算输出的激光能量和相应反转粒子数的变化;

  6. 计算有限元的热透镜焦距,并计算输出激光光束变化;

  7. 按照光束传播顺序,反复迭代各个有限元,计算得激光在增益介质中的演化过程;

  8. 计算谐振腔中运行一圈时,其它的能量过程;

  9. 根据仿真一圈的结果,自动设置循环次数;

  10. 输出仿真数据,可以绘图,也可以导出数据文件。

     

一.        再生放大器设计演示

过程:

  1. 根据所需激光参数和各器件损伤阈值,确定各器件处光斑大小的下限;

QQ截图20180226090001.png

 

 2、根据泵浦参数和泵浦功率密度要求确定增益介质处的光斑大小上限,通常要求泵浦为阈值的5倍以上;

QQ截图20180226090027.png


3、综合上下限,设定增益介质处的激光光斑半径>0.14mm,泵浦光斑半径<0.33mm,通常泵浦半径是激光半径的1.2-2倍,故参考泵浦半径0.2-0.3 mm(典型0.2mm);

4、根据增益介质处的光斑大小和泵浦相关参数,计算热透镜焦距;


微信图片_20180226090221.png

由上图可知,工作点热透镜焦距200-500mm,考虑到设计余量和低功率使用情况,要求100-5000mm均表现良好。(细节参数进行了马赛克处理,下同)

5、综合热稳腔要求、失调灵敏度要求,设计一个谐振腔雏形(基本架构、镜片数量、器件布局等);

综合其他条件,我设计的腔型雏形为:


微信图片_20180226090229.png



6、仿真激光初始光束在此谐振腔中的演化;


微信图片_20180226090235.png

可以看到,激光光束并没有收敛。。。。。。。

我们让程序做一个小幅优化,可以看到发散后的光斑从10^57量级下降到10^7量级,说明优化有效。


微信图片_20180226090242.png

我们让程序自动优化谐振腔参数,重新仿真;

优化好的结果如下:

微信图片_20180226090250.png

 在热透镜焦距100-5000范围内,激光模式非常稳定,其中增益介质处的激光光斑半径在0.163-0.170内,波动<5%

因为是数值仿真,直接根据光束在谐振腔内1000次往返的变化判断稳定性,我们来观察上图中的曲线放大后的效果。在1.08663mm量级(即0.01um)内,曲线仍是一条线,继续放大到1.08663100mm量级(即0.01nm),可以看到实际上由大量曲线组成

微信图片_20180226090257.png微信图片_20180226090305.png


7、仿真激光脉冲能量在此激光器中的演化;

程序输出如下:

微信图片_20180226090311.png


左图是光脉冲第N次通过增益介质时,介质内不同位置的反转粒子数和激光能量变化率;小图是晶体内泵浦光和激光的耦合情况;右图是激光脉冲随通过次数的变化过程,其中虚线是激光脉冲包络,橙线是有效单程增益变化。

我们来看随着不断通过增益介质,激光的能量变化。我们看到,晶体的前段增益较大,在泵浦焦点附近到达最大值,后段贡献下降。在激光达到最大能量前,放大增益较高,但是之后随着通过次数增加,增益迅速下降并转化为损耗。


QQ截图20180226090128.png


相应的,激光脉冲能量近似指数地,由1nJ增长到1mJ,在24圈后达到最大(每圈通过两次增益介质),如下图:


微信图片_20180226090321.png


由于MATLAB强大的矩阵计算能力,使用有限元的方法仿真上述过程,程序耗时只有约1秒(大部分时间耗在了画图上):


微信图片_20180226090328.png



七.        实验验证


根据上述仿真结果,搭建激光器,实测激光脉冲在26圈达到最大值,使用PD在全反镜后测量到的腔内漏光波形如下:

 

微信图片_20180226090333.png

由于实验中没有加任何散热装置,故降低重频至100Hz100mw,由于是飞秒激光,聚焦后已经可以电离点亮空气,并可以用于薄钢板(0.05-0.1mm)的加工。如下图:

 微信图片_20180226090341.png微信图片_20180226090348.png

八.        其它类型激光器举例

上述仿真方法虽然是根据再生放大器的工作过程设计,但也可以用于一般固体激光器的仿真。下面以一个数十KHz、数十瓦的固体振荡器设计为例:

仿真目的:设计激光器腔型,在KHz条件下,获得10瓦输出功率,并计算输出脉冲能量、脉宽、光束参数等。

初始条件:由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可知,激光器最终的输出光斑参数和能量,与设置的初始光束形态及初始激光脉冲能量没太大关系,这里我以初始光束半径0.5mm、初始能量为1个光子能量开始优化。其它参数设置及设计过程略。

设计仿真结果:


微信图片_20180226090354.png


 

微信图片_20180226090400.png

 

九.        总结

系统整理了固体激光器的部分设计过程,该方法理清了设计过程的思路,并从横模、能量演化的角度模拟了激光器的工作过程。可以定量了解从各主要参数到各细节,比如泵浦深度、镜片位置平移几毫米对最后输出激光的影响。该方法适当调整,也适用于振荡器和多通放大器的设计仿真。感谢阅读,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 《激光原理》周炳琨 国防工业出版社

  2. 《固态激光工程》 [] W.克希耐尔  科学出版社

  3. 《激光光学: 激光束的传输变换和光束质量控制》  吕百达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8/02/25 浏览量(3078)
免责声明
参赛作者及光电汇网站为本作品合法使用者,欢迎通过分享按钮分享改作品,但该作品暂不对外转载。其他任何网站,组织,单位,个人等将该作品在本站以外的任何媒体任何形式出现均属侵权违法行为,我们将追究法律责任